3.音乐素养对心理素质有优化作用,表现为音乐的感情涵养与精神慰藉 笔者以为,心理素质主要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决定和影响人活动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非智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学校教育中,智力因素空前凸显,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弱化,陶冶情操、慰藉精神的课程遭到冷落,致使学生不能形成完全的人格。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是诸种艺术中最有感染力的、能更广泛地影响人们的情感领域。音乐的语言世界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酸甜苦辣都溶入其中,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黑格尔称音乐的内容就是''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情感以及声音所显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音乐融合了美妙的声音与人类的思想感情,以声传情,以情绘声,情景交融,从而形成了声情并茂的音乐审美境界。优秀的音乐作品,影响着听众的内心世界,起到陶冶高雅性情、培养高尚情趣、升华精神世界的作用。高山流水觅知音,成就了俞伯牙钟子期千古佳话。这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之现状管窥 "音乐素养"一词首先见于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英国学者戴维埃里奥特所著《听音乐o新音乐哲学教育》(DavidJ.Elliot:Musicmatters,anewphilosophyofmusic.education)。我国学者对"音乐素养"的理解与运用,见仁见智,诠释各有侧重,但主要意思都是指个人关于音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仅指拥有_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还指对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又比-般国民要高一些、深一些、宽一些。特别是扩大开放以来,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以前鲜为人知的国外音乐文化,如西方的蓝调、布鲁斯、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涌入国内,不断丰富着我们的音乐文化内容,所以,当代一个大学生除具备一般国民的音乐素养,还要具备贯通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素养。 我国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的要求,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3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按《方案》执行。虽然《方案》没有对音乐素养进行专门阐述,但是从"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到音乐素养的审美功能和健全人格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现状与教育部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公选课音乐教学上的"四个矛盾" 1.思想认识:存在着学生积极想学与学校装饰敷衍的矛盾 大学生都是爱好音乐艺术的,即使理工科的学生也是如此。根据苏州衣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千人问卷调查显示,喜欢欣赏音乐的学生高达86.22%;希望开设音乐艺术课程的学生占75.56%;对自己音乐积累情况不满,迫切需要改变现状的学生高达84.42%。4但是,许多高校对音乐公共课的重视很不够,认为音乐课只是唱唱跳跳,自我娱乐,调剂身心的"副科"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处于装饰与摆设的位置上,不符合学生的迫切要求。 2.达标考量:存在着教学要求很高与学生基础薄弱的矛盾 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对于教学要求在"课程目标"中是这样表述的,通过音乐教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而大学生的音乐基础如何呢?苏州衣业职业技术学院千人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只有5.49%的学生"懂些乐理知识"7.1%的学生会弹奏乐器,.32%的学生会识谱。广州技术师范学院千人问卷调查的结果是,懂些乐理知识,会识谱,会弹奏一样乐器的占10%;会弹奏两样乐器的占5%。5对基本乐理知识与技能如此缺乏的大学生,怎么可能欣赏高雅的音乐艺术呢?又怎能达到教育部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呢? 3.教学实践:存在着偏重乐理教学与情操陶冶要求的矛盾 |